沒找好下家 就瀟灑走人
“裸辭”:寒冬里的裸奔
實習生 楊婷
蘭州大學學生林一(化名)今年6月畢業后,就職于揚州某媒體,4個月后,她就辭職了。直到年末,林一都沒有找到新工作。一個偶然的機會,林一從朋友那里得知,她屬于時髦的“裸辭”一族。
“裸辭”,是指沒找新的工作就選擇辭職。12月中旬,中華英才網通過對2010年職場的觀察分析,總結得出“2010年十大職場熱詞”,“裸辭”便是其一。
職場新人,沒干多久就選擇“裸辭”,著實讓那些苦苦待業的人多少感到不平衡。在蘭州大學管理溝通與組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穆建剛教授看來,當前,社會就業競爭激烈與選擇日趨多元化并存,自信果斷的“裸辭”之舉,本來勇氣可嘉,但青年時期的就業之路應該走得穩健一些,以免心比天高,命比紙薄。
年末一景
現在找工作并不容易。據教育部統計,2011年全國將有660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,比2010年增加約30萬人,就業形勢依然嚴峻。12月15日社科院發布了《2011年社會藍皮書》,稱就業形勢較金融危機時有所好轉,但是勞動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還是同時并存,大學生就業仍是難題。總體來看,2011年,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已經消退,但就業市場并沒有完全回暖。
然而,青年“跳槽”的現象越來越多。諸多網絡熱詞的出現可以印證這一點。頻繁跳槽的年輕人被稱為“跳跳族”。“跳跳族”里,比較果敢的是“裸辭”群體,其中大多數是女性,被稱作“裸辭姐”。而那些多次“裸辭”的男性則成為“極品”,被稱作“瀟灑哥”。
今年秋季,知名網絡獵頭公司智聯招聘推出一項有8000余名職場人士參與的“2010年秋季跳槽特別調查”,結果顯示:25.8%的人表示已經完成了跳槽。還有六成的人表示有跳槽的想法。《新京報》等多家媒體聯合推出的調查顯示,截至11月底,有56.96%的網友曾經“裸辭”過。到了年末,“裸辭”更是成為職場熱門一景。據向陽生涯管理研究中心數據顯示,“裸辭”群體主要是三類人:高級白領、職場媽媽和職場新人。
一項來自部分用人單位的調查發現:應屆畢業生離職率高,成為一些HR(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工作人員)在招聘時比較大的顧慮。“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在一到兩年中沒有被提拔就改投門戶了。大多數應屆畢業生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時間不超過12個月。”某公司負責應屆生招聘的HR李先生說。
待不下去才“裸辭”
“裸辭”兩個月了,林一還在離老家較近的大城市西安“尋尋覓覓”。當初辭職,是受到不少同事“跳槽”的影響,加上工作不順心,她不想讓自己“除了焦慮,一無所獲”。然而,同事們紛紛找到了“下家”,依然“焦慮”的林一覺得自己當初過于“沖動”了。
據向陽咨詢首席職業規劃師洪向陽介紹,他們曾做過調查,總結出青年“裸辭”的原因,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:對薪酬福利和發展空間不滿意;人際關系不順暢,和同事、上級不能有效溝通;受不了各種公司制度的約束等。其中最重要的是,“人崗不匹配”,由于職業定位不清晰而從事不適合的工作,因此幸福感、滿足感極低。
“如果不是大樓高層的窗戶不能打開,很多人都可能已經跳下去了。”凱文(化名)此前是一名年薪30多萬元、供職于某外資管理咨詢公司的高級白領,現在正“裸辭”在家。雖然擁有名牌大學學歷,生活體面,但在她看來,經常連續數月沒日沒夜沒有周末地加班,薪資福利被變相克扣,身心深受折磨。“我選擇‘裸辭’是想暫時避壓,休息一下。畢竟生活的意義不僅僅是生存。比起跳樓,辭職更容易。”她說。
現在杭州某外貿進出口公司工作的2009屆畢業生陶子(化名)也有過一段“裸辭”經歷,她第一份工作只干了4個月。雖然薪酬不是主要原因,但也是影響她當初“裸辭”的因素之一,“給的錢太少,實在活不下去,交完房租就所剩無幾,那個破公司真是不顧員工死活呀!”
據麥可思調查公司和人民網攜手舉行的“2009屆大學畢業生‘職場新人’月度跟蹤調查”顯示,薪資福利偏低成為2009屆大學畢業生離職的首要原因,其比例占35%。
穆建剛教授舉例,現在的體力勞動者每天平均工資都在100元左右,一個月能拿3000元以上。然而,大學生平均工資還在2700元左右徘徊,兩相對比,在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,剛參加工作的畢業生承受著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雙重壓力,選擇“裸辭”是情有可原。
“我就想把自己放空,休息幾個月。”陶子辭去了第一份工作,兩個月后到了現在的單位。她說,當初辭職之后還真沒擔心過接下來找工作的事。
和陶子一樣,很多年輕人之所以“裸辭”,是因為他們確信自己有能力找到下一份工作。華圖高級職業顧問于洪澤認為,在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背景下,這其實是青年擇業時更加自信的表現。
華人道獵頭公司資深顧問田志民在接受采訪時分析:“裸辭”的年輕人中,有的人是在“裸辭”之前好好想過自己想要什么、能干什么,辭職后會從自己內心出發,去修正和完善職業發展道路;有的則是一時沖動,意氣用事而“裸辭”;還有部分年輕人是適應社會的能力不夠,對工作不滿意后,不能邊干工作邊找下家,所以干脆“裸辭”。他認為,目前社會上對“裸辭”的負面評價,大都“源于這部分責任心不強、由著性子來的年輕人”。
職場有寒流,“裸辭”需謹慎
田志民建議,年輕人還是要將目光放長遠,沉住氣,充分考慮,很多問題可以慢慢解決。
“一年的時間,足以讓一個學生氣十足的應屆畢業生熟悉本職工作、了解職場規則,足以讓部門主管和人力資源管理者看出他的自身能力和潛質。那些努力工作、踏踏實實的新人自然會用自己的良好表現贏得一致贊賞,企業也一定會慷慨加薪留住日后的骨干力量。”新奧集團招聘經理劉亞平說。
一份來自某網站的調查也佐證了劉亞平的說法: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可在一年后獲得加薪,幾乎所有企業會在一年后給應屆畢業生加薪。
作為職業規劃師,閆嶺也曾是“裸辭”一族。4年前,她辭去某著名外企市場部經理工作,從大連來到上海。在辭職“空白期”內,她參加了職業規劃師的培訓。半年后,她確定這是她的興趣和能力所在,于是重新出發,目前已在這一領域頗有建樹。
已過而立之年的閆嶺以自己的經歷告誡年輕人,“裸辭”不是不可以,但最好能在“裸辭”前,有一個明確的職業方向和職業規劃,將這段“職業空白期”轉變為真正的“裸辭蜜月期”,從而使自己得到更好的發展。
“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‘裸辭’。”洪向陽根據多年咨詢工作經驗,認為具備3個條件的人,才適合“裸辭”:經濟方面沒有太大的壓力,本身具有良好的就業力,已經有良好的職業規劃、明確接下來該怎樣繼續職業道路。
怎樣進行職業規劃?穆建剛教授建議年輕人從在校時期開始做,按照“先擇業后就業再事業”原則進行規劃——首先,在畢業之前有完整的實習經歷,在實踐中確認自己的目標定位;其次,不要忙著放棄自己最初的夢想,可以在踏入職場之前“試驗夢想”;之后,再綜合分析社會現狀和自身特點,設定自己每個階段該干什么。
同時,他也呼吁全社會尊重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職場新人的個性特點,對他們多一些寬容,這批人是今后的社會中堅力量,成熟也是需要過程的。
成熟的過程,就是付出代價的過程。今年畢業于北京某重點高校的李紅(化名)正在為她的不成熟付出代價——她本以為自己是名校名系碩士生,在校期間還做過學生會干部,各方面能力都很優秀,應該是職場的寵兒,但現實給她補了一課。自從辭掉讓她感覺“沒激情”的第一份工作之后,快兩個月過去了,她的激情仍無處燃燒,理想的工作機會依然沒有出現。她覺得自己的“裸辭”如同寒冬里的裸奔,“年終獎沒了,這是小事兒。回家過年怎么辦,羞于見人啊……”
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《門窗幕墻英才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