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的話
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,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,這既關乎城市居民的民生問題,又關乎現代農業如何提升效益、農民如何增收。
落到這個大背景下,再來解讀我省扶持大學生下鄉就業的突破性政策,讓人看到這新一輪“到農村去”的意義,是非常有遠見的。
在此前,已有不少大學畢業生率先就職于新農村或涉農企業,他們有過困惑,也有過迷惘,但他們踏準了時代的脈搏。如今制度的障礙正在消融。他們的經歷,或許可以給更多有志青年一些啟示。
母親說:“人人都想洗腳上田,往城里鉆,而你跳出農門好幾年了,卻又回家種橘子,不怕人家笑話嗎?”
故事1橘林里也有高薪
2000年,陳凌云決定回家承包荒地種植柑橘,當時陳凌云已大學畢業三年,任河南洛陽一家汽車公司駐上海的銷售經理,年薪10多萬元。“但是,任何得失都沒有堅持自己的理想重要。”陳凌云說,“我的理想就是讓生我養我的村莊能夠富裕起來。”
陳凌云這個理想誕生的季節,就是2000年的那個夏天。他的家鄉——臨海市涌泉鎮以優良的柑橘而聞名遠近,然而,每次回家,他看到的仍然是與城市相差甚大的貧窮落后景象。
“如果我將自己學的市場營銷知識和經驗,運用到柑橘的營銷上,那就會給全村人致富開辟出一條新途徑。”陳凌云這樣想,也就這樣做了。
想不到的是,第一個強烈反對的是他的母親,緊跟著的是父親和其他親戚朋友。母親說:“人人都想洗腳上田,往城里鉆,而你跳出農門好幾年了,卻又回家種橘子,不怕人家笑話嗎?”
當然,父母還是拗不過陳凌云,最后只能默許了。當年10月,陳凌云毅然辭去了大上海的工作,承包了涌泉村東岙村30畝荒山,開始種起了橘子。
陳凌云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,是種橘的技術。他將10多萬元積蓄投入到山地中,卻因為橘苗凍傷,血本無歸。
但磨礪讓陳凌云加速成熟。2003年,他的橘園終于有了盈利,恰好與他在上海擔任汽車銷售經理的年薪一樣。此后,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,種橘收入也成倍地增長。“我沒有忘記當初的理想。”陳凌云說,“我要讓鄉親們共同富裕起來。”
2006年,陳凌云聯合附近的十多戶橘農,發起成立了涌東果品專業合作社,并創建了自己的柑橘品牌——涌甜蜜橘。也是到了這個時候,陳凌云的營銷知識發揮了優勢:通過統一收購、統一包裝、統一銷售,打響品牌。近兩年,合作社的年收入達1000多萬元,已有400名社員。
“我們村里的大學生,就是我們的致富領路人。”合作社社員陳成龍逢人總夸陳凌云。陳成龍告訴我們:沒入社前,每畝柑橘收入僅800多元,有了合作社的指導,每畝收入增加到3000多元。
最近,陳凌云正在籌劃興建水果批發市場,他說:“涌泉蜜橘現在名氣大了,我們應該建立一個交易平臺,把銷售商引進來,讓農民不出家門就能把水果賣出去。”
“企業所在的鄉鎮農業大戶有幾十家,但基層技術推廣員卻只有一個,再加上,這位技術推廣員已經四五十歲了,常用的技術都過期了。”
故事2我在村里養魚兒
在鄞州農村長大的王旭霞,大學畢業后又回到了農村。
去年,她剛從寧波大學海洋生物學系畢業,當時班里有20多位同學,走向農村的卻屈指可數。
在同學的詫異目光里,王旭霞挑選了一家新辦的涉農企業“清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”,當起了技術員。這家企業養殖的大鯢,俗稱娃娃魚,技術要求很高,是農業中的高新產業。
“我們大學生的‘地盤’應該在這里。”王旭霞顯然有所準備,她發現,企業所在的鄉鎮農業大戶有幾十家,但基層技術推廣員卻只有一個。再加上,這位技術推廣員已經四五十歲了,常用的技術都“過了期”,更別提指導什么高科技的養殖項目了。
幾天前,王旭霞聯系了大學老師,想借助老師研究“精子保存”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便利,一起做娃娃魚繁育課題。目前國內“娃娃魚”繁育率低是個“坎”,最高的繁育率也不超過10%。
養殖場占地約10畝,只有幾口很普通的人工水塘,沒什么現代化設施。王旭霞來了以后,在養殖塘上蓋起了“大棚”,“不知名”的設備也多了起來。周邊的農戶都很好奇地看她搗鼓,不吱聲。
在一間房屋的墻腳,差不多一本書大小的長方型電子儀器上數據不停跳躍。“上面顯示大棚溫度為8度,種魚池溫度12.5度……細小的變化,儀器上都會表現,不用一一去測量。”王旭霞解釋說。在另一個類似實驗室的房間,顯微鏡等一些實驗室才有的設備一應俱全,都是供她化驗水質、解剖動物研究用的。
王旭霞的方法跟農民們粗放型、隨意性的養殖不同,每個步驟都有標準、有規范。
一開始周邊的農戶受不了這種“麻煩”,總說:“我們隨便養養也能養活。”不過,事實很快證明王旭霞的方法是有效的,一些農戶自建的養殖基地里,娃娃魚陸續發病,而王旭霞照料的“娃娃魚”很少生病。
到今年,呂柯的三年聘期滿了,她選擇續聘。“我覺得很有成就感!在自己創業的同時,能帶動當地農民致富。”
故事3 村官的紅薯計劃
近日,嵊州市崇仁鎮一個農民,輾轉打聽到北漳鎮大學生“村官”呂柯的電話,并特意趕到北漳鎮,購買了100公斤“馨香”紅薯和日本紫紅薯種子。
呂柯、王伯超、薛錦等9名大學生, 2006年起,從浙江紡織服裝技術學院、浙江理工大學、浙江農林大學等學校畢業,陸續分配到北漳鎮,分別擔任該鎮北漳村、金蘭村、約和村等村的“村官”。
呂柯和其他“村官”一到北漳鎮,就在思考一個問題:究竟怎樣才能幫農民多賺些錢呢?
今年5月,呂柯在就餐時,聽到一位朋友隨口說了句:“浙江農林大學最近新推廣一種名叫‘馨香’的紅薯,口味很不錯,銷售價格也很高呢!”
呂柯聞訊眼前一亮,北漳農村有種紅薯的傳統,但由于紅薯品種差,經濟效益不高。
呂柯等人馬上通過熟人牽線,與浙江農林大學研究“馨香”紅薯的陸國權教授取得了聯系。陸教授非常熱情,馬上介紹他們去學校實踐基地,了解紅薯的種植、銷售等情況。“經過了解,我們發現‘馨香’紅薯一年可種兩季,按目前市場價,畝產值可達1萬元以上。”呂柯說。
他們覺得非常興奮:北漳鎮可以種植紅薯的面積有1000多畝,即使只種植一半面積,也可以增收500多萬元呢!
今年6月,呂柯等人七拼八湊,集起了2500多元錢,從浙江農林大學引進了紅薯種子,并租了4畝土地進行試種。4個月后,試種成功了!
他們拿了500公斤紅薯,以6元/公斤的價格進行試售,想不到,很快便銷售一空。9名大學生“村官”當場決定,選擇一部分紅薯作種子,免費送給農戶種植。目前已有15戶農戶領取了紅薯種子。
他們并沒有就此止步。“我們何不把種植紅薯的農民聯合起來,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呢?”呂柯等萌生了抱團創業的想法。今年8月份,9名大學生“村官”,平均出資1000多元,注冊成立了“八月嶺”農民專業合作社。經過無記名投票,小姑娘呂柯當上了董事長。據了解,這是我省首個以大學生“村官”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。
到今年,呂柯的三年聘期滿了,但她選擇了續聘。另外一些“村官”,也將繼續留在北漳,種他們的紅薯。
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《門窗幕墻英才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