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外資公司一名新入職文員lily,因不肯做“阿四(傭人或打雜者)”遭到排斥。原來,她入職兩天后,被同事要求“叮飯”(用微波爐熱飯菜),她認為文員不應打雜,拒絕了。主管知情后表示支持,卻惹來辦公室其他同事的非議。原來該公司一直有條不成文的規(guī)矩:歷任文員都要兼替帶飯的同事“叮飯”。
連日來,記者走訪職場,發(fā)現職場新人做“阿四”,幫忙“訂飯”、復印、派表等現象并不少見,對此有人抱怨是“無理虐待”,有人卻認為“很正常”。究竟職場新人該不該做些瑣碎的雜事?職場“老手”卻認為,“抵得諗(肯吃虧)”也是職場生存守則的入門要素!
新人抱怨
做編輯也要學做飯?
“沒想到應聘編輯,居然要會做飯……”電話那頭,大學畢業(yè)生蘇蘇向記者抱怨。今年剛剛念完新聞本科專業(yè)的蘇蘇一個月前應聘到五羊新城一家小文化公司當雜志編輯,該公司就位于居民小區(qū)里一套三居室,五六個人,每月出三四本小雜志。由于是“小成本制作”,常常一切能省就省,勤雜工由大家共同兼職,工作餐由大家輪流下廚,所以在公司的招聘條件下就有了“編輯要會炒菜”這一條。
“我就不相信,公司會窮到連一個鐘點工都請不起。偶爾做個飯沒什么,可是你正忙著改稿子,到做飯時間了,得去買菜摘菜淘米,思路都打斷了。在這樣的公司工作,能有什么前途……”由于對公司“制度”的強烈不滿,在入職不到一個月后,蘇蘇就“憤然”辭職了。
“員工做與自己職位不相襯的活,并不只限于小公司,大公司也一樣。特別是新人,常常要做‘阿四’……”采訪中,在廣州天河區(qū)某高級寫字樓上班的小中也有一肚子氣:在我上班的第一天,媽媽爸爸就千叮嚀萬囑:“到了單位,一定要記住,你作為新人,就是可以被大家差來差去的小三子。‘沒想到果然是這樣。”
小中表示,無論是上海話的“小三子”,還是廣東話的“阿四”,都形象地說明了辦公室新人的處境:“人人都擺出前輩、師傅甚至老板的架勢,差你做這做那,跑腿、復印、‘叮飯’非你莫屬。”除了廣州、上海,小中表示,“阿四”其實“處處都在”,“香港人更是有一個好玩又形象的講法———職場新人,注定做 ‘茶王’‘茶后’‘影帝’‘影后’的了(前兩者指下午茶時間幫大家買外賣,后兩者則指幫大家復印)。這些都很寫實。”
職場“老手”
做“阿四”也是一種鍛煉
“做做‘阿四’,也是非常好的入職培訓。”在某港資公司工作的袁先生入職已近10年,可算是公司里的“元老級”人馬。他認為,新人愿意當“阿四”對以后職業(yè)發(fā)展往往是“利大于弊”:一來,可以幫助新人較快與同事打成一片;其次,可以讓職場新人較快地熟悉業(yè)務。
“新人初來乍到,常常一頭霧水找不到方向,而辦公室的前輩們,且不說個個有繁忙工作在身,就算有空,也不見得有耐性回答你的入門級問題。”袁先生認為幫著叮叮飯,叫叫外賣,不過是舉手之勞,卻可以迅速與新同事拉近距離,熟絡起來。“誰不喜歡一個手腳勤快、樂于助人的職場新人?只要有心,把‘阿四’做好,新人也差不多可以和‘菜鳥’說拜拜了。”
“做‘阿四’對我們80后、90后的職場新人來說,是一個極好的EQ培訓。”秋秋生于80年代初期,入職三年來對職場的“運作”已有一定心得,她認為,年輕人特別是獨生子女,從小嬌生慣養(yǎng),容易以自我為中心,而帶著這種思維習慣進入職場,會讓自己麻煩重重。“做‘阿四’的過程,就像是研究人員進入無菌室前的那個消毒帶,把他們身上與職場格格不入的習慣淡化、洗去,教會他們如何服務他人,與他人合作,以他人為重,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工作環(huán)境。”
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《門窗幕墻英才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