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樣的地段,比周邊小區的住房售價每平方米高出幾千元,這是“綠色建筑”小區引人關注的特點之一。
這類建筑目前也暴露出一些問題:多年來,行業一直沒有完善規范的建筑標準體系,外國標準在中國大行其道;在一些地產商埋頭致力于相關技術的引進、研究和產品實際開發的同時,“概念游戲”在這個領域依然盛行;此外,一些被廣泛應用于實踐中的技術,在實現了節能的同時,依然存在一些無法克服的缺點。
有關這些問題的解答,既關系到購房者的切身利益,也關系到這個產業未來能走多快、走多遠。
缺少標準
是否獲得來自國外的“綠色建筑”體系認證,已被越來越多的開發商視為衡量自我項目開發能力的重要標準,這一現象,在高檔寫字樓、酒店項目的開發中尤其突出。僅以武漢為例,目前至少有兩個甲A級寫字樓的項目,都對外聲稱將力爭獲得美國LEEDTM認證,據稱這是全球最好的標準體系。
據記者此前的了解,目前,共有來自美國、德國、英國、日本等國的多個“綠色建筑”標準被中國已建或在建項目所追捧。一些專家的看法則有所不同,多份資料顯示,數位專家指出,國外的標準并非完全適用于中國。以美國LEEDTM認證為例,它特別強調建筑給人帶來的舒適性,但在能耗上的要求則沒有其它標準那么嚴格。
盡管如此,目前,中國在綠色建筑領域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標準體系。“說得最多的是建筑節能標準。”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 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余莊說。
他所指的,是我國正在實行的“綠色建筑三星認證”。這一體系源自2006年由原建設部出臺的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》,“節能”是其最突出的關鍵詞,其中還指出,“對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評價,應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進行。”
概念盛行
“綠色建筑”離不開對科技的運用,但并非運用了幾項建筑科技技術的項目,就能被稱為“綠色建筑”。
一些開發商在項目中使用了幾項建筑節能技術,就自稱為“綠色建筑”。這其中,常被提及的,包括“地源熱泵”技術、“新風系統”、“雨水收集系統”以及太陽能利用技術等,不同開發商之間的差別僅僅在于,有的用了四項,有的用了三項,有的則更少。
余莊指出,“綠色建筑”是對多種健康、節能技術的綜合運用。國內一家進入武漢不久的開發企業營銷總監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,該公司是國內專注于開發“綠色建筑”的領頭企業。
此外,在一些科技技術的運用上,個別開發商更多的是在炒作概念。以“地源熱泵”技術應用為例,這是一項在上世紀就在武漢有實際運用的技術,其原理是利用一定深度的土壤所具有的恒溫特性,通過熱交換,使房間溫度保持在一定范圍內。武漢安居工程發展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齊華山和余莊都指出,“地源熱泵”技術的運用,對土壤環境有一定的要求,并非所有地方都可以應用。
技術局限
“如果把室內與室外環境完全隔開,做成‘三恒’是沒有問題的。”余莊說。換言之,全年緊閉門窗,是這種“三恒”住宅存在的前提。
所謂“三恒”,就是前兩年開發商常說的“恒溫、恒濕、恒氧”。這種住宅曾一度在國內,包括武漢房地產界引領多年風騷。有開發商將這類住宅稱為“一代產品”。
然而,余莊指出,建設這類住宅的技術源自國外高緯度地區,不一定符合中國人的生活習慣,“恒氧”雖然可以做到,但現在的新風設備,仍不利于負氧離子的存活。
類似的觀點已得到許多人的認同,這使得開發商現在很少提及“三恒”概念。
此外,圍繞著“地源熱泵”技術的爭議也一直存在。一方面,這一系統的機組,使用壽命不超過25年,另一方面,其管道均埋入水泥中。這此,都為后期的設備維護留下了困難。
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《門窗幕墻英才網》